- 歡迎訪問云南成人高考報名網!本網站僅為云南成人高考考生提供云南成考專升本、高起專、高起本報名咨詢以及成考考前輔導服務,官方信息以云南省招生考試院www.ynzs.cn為準。
專注成考“培訓+就業”
打造“產業聚人才,人才興產業”2021年高起點語文真題試卷
卷面總分:150分
試卷年份:2021
是否有答案:有
作答時間:
三、(25分)
閱讀下面的現代文,完成11 ~14題。
游移的花朵
綠萍
老家院墻的一個是一間儲物室,里面放置著各種家什。門后的墻上釘著一排釘子,其中就掛著一只至黃色的斗笠。竹編的斗笠在閩南的田間太平常了,它們的地位雖不如一只耕犁,一輛水車,在春夏多雨的南方卻是人手一個的必需品。插秧或者收割的農忙時節,女子們早晨出門都會隨手捎上它。春雨來臨的時候,只要下得不太細密,戴上它可以繼續勞作而不必停下手上進行了一半的活兒。到了酷夏,它又能遮擋光線,起到防曬的作用。那個時期如果你到我的故鄉來,常常能見到一個個斗笠在大地上移動,如同一朵朵盛開的向日葵——花朵之下是勤勞的惠安女子。現在即便在鄉間,斗笠的身影也早已隱退,只能在上民俗博物館里見到。被懸于墻上,用于懷舊。
家里的雨傘只有兩種,一種是油紙傘,另一種則是已經開始興起的布面傘。祖父的油紙傘不亞于一個精致的藝術品——中間一根木軸,木軸下端安著一個木手柄,上端戴一個木傘帽,中段套著一個木傘箍,質樸光潔。若是農民執這樣一柄傘會顯出與臉龐相映襯的鄉土氣息,祖父則不然。他總是一身規矩的中山裝,上下四只口袋,左上側口袋里總會插著一支鋼筆,即使雨天撐著油紙傘,也一樣顯出教書先生的氣質來。
補傘要上街去。母親習慣找的夫妻檔修補匠,來自她娘家的村莊。丈夫負責主要的修補工作,妻子在一旁十分嫻熟地在每個環節為他做好鋪墊,遞剪刀,剪一塊大小相當的傘布或是一截長度適中的鐵線,配合十分默契。那時母親要回一趟娘家基本憑腳力,路途十分遙遠。在縣城的一隅可以聽到鄉音,夫妻倆手藝又好,母親是十分樂意去的。有的人覺得等待補一把傘太耗時間,來了問好修補完的時間,放下就走,等下次經過再取。母親則每次都要留下,一邊等待修補一邊和他們閑聊,半小時內已經梳理出對方祖上三代,以及他們與我外公家以及左鄰右舍的關系。第二回母親去的時候,我聽他們講起的無非還是那些人,只是多了一些新鮮的變數,比如老王家新娶了一個外地的媳婦,或者老梁家添了個大胖孫子。或許對于母親而言,這是她遠嫁之后借以精神返鄉的一條快樂的小路。等傘補完,一場跨越縣城與鄉村的時空交流也接近尾聲了。
如今逢上雨天放學鈴響的時刻,我總會停下手中揮動的筆,從樓上隔著玻璃窗,望著從教室里魚貫而出的學生,三三兩兩地出現在校園的各個角落,操場上,小路上,山坡邊,校門口,這些四處移動的花朵絢麗多彩,為暗淡的雨天的心情增添了幾許清新和嫵媚。現在,往往一個雨季過去,教室里會多出許多把傘來,沒有主人來認領。有的只是傘骨折斷了一支,稍稍變形了點,并不影響使用。這一屆的學生都是2010年后出生的,這個時代早已跨入流水線自動化時期,我們這代人對一把傘的珍惜之心,他們是無論如何也體味不到的。再說,有誰愿意費時費神地去四處尋找一個補傘匠呢?那批當年的匠人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紛紛改行換業,或告老還鄉去了,一個古老的行業就此銷聲匿跡。
我得承認自己有收藏一些小物品的癖好。比如一支筆,一把傘,甚至一只水杯。我偶爾挑合適色調的傘贈予朋友,當然這個朋友是我經過時間考量過的——只有這樣的朋友才會明白我的一片心意。她會歡喜地接受,也會如我一般去珍愛它。有一種迷信的說法是傘與“散”諧音,故不宜相贈。后來有一個機會,我詢問了一位研究古文字的博士,她說,“傘”字用的是象形的造字法,其異體字“繳”采用的是形聲造字法,“散”為聲符,取其音不取其義。她的一番嚴謹的解釋暗合了我的想法,讓我覺得甚是開懷。我更樂意把傘與“善”聯系在一起——事實也的確如此。收到我贈傘的朋友們一直在不散的時光靜靜存在著,雖不常會面,彼此的牽掛都在。就如在一場場細致緊密的春雨的接力中,靜默著游移在大地之上的傘花,繽紛了一個人間。
(有刪節)
13.最后一段寫“我”向研究古文字的博士請教“傘”字的音義問題,并表示“更樂意把傘與‘善’聯系在一起”,這表現了“我”怎樣的性格特點? (6分)
掃碼查看答案
微信掃一掃查看試題答案